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1-12-06
河源是农业大市,但还不是农业强市。
河源市委七届十三次全会提出了“抓‘三农’,促乡村振兴”的号召。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基础上,河源“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转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接续奋斗助力河源乡村振兴,也成为深河帮扶的新使命。
9月23日至25日,2021中国·深圳(第七届)国际现代绿色农业博览会(下称“绿博会”)在深圳会展中心开幕。深河指挥部和河源80多家企业携带着400多种极具河源特色的“万绿河源”农产品登场,充分展示了河源乡村振兴成果,引起了深圳众多企业的浓厚兴趣,并在现场实现意向采购签约9200万元。
精准扶贫、产业共建、民生帮扶……自2013年始,历经三轮深圳全面对口帮扶河源,常年有近400名深圳干部扎根帮扶一线,他们坚持党建引领、真抓实干,与河源广大干群一起通力合作,取得丰硕帮扶成果。
对此,深河指挥部副总指挥成嶂旻如数家珍:
“河源市有255个原省定贫困村,其中由深圳对口帮扶河源的214个省定贫困村‘八有’指标全部达标,全部达到省定脱贫标准并完成退出程序,退出率100%,这体现了深圳特区的使命担当。”
“在脱贫攻坚中,深圳对口帮扶河源以特色产业为‘血肉’,通过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建立‘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建立起稳定长效脱贫机制。近年来,深河帮扶成功打造了一批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源城蔬菜、东源板栗、和平猕猴桃、龙川油茶、紫金茶叶、连平鹰嘴桃……‘一县一业’颇见成效,‘一村一品’遍地开花。这些扶贫农产品有的成为供港供深食品,通过‘圳品’认证;有的则通过区块链链接,带着产品溯源二维码走遍全国,完成了从“扶贫农产品”到高品质好品牌的华丽蝶变。深圳对口帮扶河源在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自2016年以来连续五年被评为‘好’的等次。”
深圳在帮扶,河源自奋蹄。
今年6月,我市印发了《河源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方案》。
在深圳倾情倾力帮扶下,河源正谋篇布局下好乡村振兴这盘棋,以建设精品示范带为重要载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是加快推进灯塔盆地开发建设。面积达2291平方公里的灯塔盆地涵盖河源市东源、和平、连平3个县20个镇,幅员辽阔,生态良好,自然资源丰富,具备优越的区位发展优势、创新平台优势、产业集群优势、市场潜力优势,是引领河源未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平台,是乡村振兴的主引擎;同时也将是深圳特区生产、生活资料的重要保障基地。河源将加快推进重大科创平台建设,有效集聚农业科技人才,提高产业集聚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
二是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乡村建设行动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路径。河源将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灯塔盆地绿色发展示范区、东江沿线县(区)东江画廊美丽乡村示范带、原中央苏区(粤赣交界)乡村振兴示范带、沿粤赣高速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结合“一区四带”规划,各县区谋划2条15公里以上的县级美丽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全面实行“带长制”,县区委书记、县区长分别挂任“带长”,统筹资源、力量,由点到线、连线成片抓好示范点、示范村、示范镇、示范带建设,全面提升乡村风貌整体效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同时,有序推进镇级美丽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创建工作,要求每个镇创建1条示范带,由各镇党委书记担任“带长”,并将创建情况纳入各乡镇2021年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畴,真正形成市、县、镇三级全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工作格局。
三是构建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按照“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总体要求,以农业项目工业化管理的思路,加快健全乡村产业体系,做大做强农业“八大特色” 产业,年内增创2个以上省级及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特别是要加强市级统一谋划,统筹河源各类茶叶资源,不断提升河源茶叶品牌价值。要突出多元化发展乡村产业,推进“农业多功能+”, 创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推进河源乡村振兴,离不开深圳一线帮扶干部的同心勠力。
深圳市驻长塘镇帮镇扶村工作队
在“直播深河”节目组前往和平县长塘镇调研时,深圳市驻长塘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张立表示,经过几轮帮扶,乡村的风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个村都有了党群服务中心,都有几个集体产业,都建立了对脱贫户的防返贫帮扶机制,老百姓听说帮扶工作队来了都非常热情。
“我们工作队的队员都长期在深圳大都市里工作生活,能来到乡村工作生活,真切感受到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够参与到帮助乡亲们奔向共同富裕的工作,我们感到非常荣幸。”张立说。
7月22日,根据省委、省政府以及深圳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深圳从各区(新区)和市直单位中选派的228名[敏感词]年轻干部奔赴河源市的东源县、和平县、龙川县、紫金县和连平县的44个镇,并迅速开展进驻对接工作。
这228名新一轮帮扶干部,都是深圳特区千挑万选出来的“精英”,本科以上学历196人,占比86%;副科级及以上干部144人,占比63%;六成的帮扶干部都是80后、90后。与此前不同的是,此次派驻44个镇的帮扶工作组都由多个单位联合组团,旨在积极发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科技特派员、‘三支一扶’人员、高校毕业生志愿者、金融助理”组团式帮扶资源,在多个领域、全方位协助河源实现乡村振兴。
11月初,深河指挥部又连发三个文件,包括《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指挥部关于协助河源做好乡村振兴规划的若干意见》《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指挥部关于助力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的若干意见》《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指挥部关于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若干意见》。在此之前,《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指挥部关于做好对口帮扶河源驻镇帮镇扶村开局工作助力河源乡村振兴的若干意见》7月出台,《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指挥部关于继续做好县级对口帮扶工作若干意见》9月出台。短短4个月,连续5个重要文件出台,都在阐释着“组团式、多层次、全方位、无死角”帮扶的重要涵义。
据了解,深河指挥部接下来将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切实做好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确保真正做到实处、帮到点上、扶到根上,围绕“五大振兴”,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落实生态发展理念,不断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